中药学(第五版)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药学教材编审小组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议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和审稿定稿的。
本书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专业使用。全书分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此外,并列有附篇,介绍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书末附药名中文笔画索引和引用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总论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采、制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知识等基本概念。
各论介绍全国多数地区常用中药493种,按药物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进行分类,共分20章,章以下适当分节。此外对不同来源或同一来源而药用部位不同,但疗效相似而且临床常用的一些药物,作为附药,概述其性能功效和用法,分列于相关药物之后。
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内容。根据中医学辨证用药的理法,以中医理论阐述各个药的基本功效及其适应范围,并引证必要的方剂,体现实际应用的法度。
各个中药的标名以沿用已久、考证无误的本草用名为正名。少数未见本草著录的,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名或国内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并标出拉丁学名,避免名实混淆。有些来源不一或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澄清的,则另列附注栏目,予以扼要叙述。
为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药学遗产,培养直接阅读本草原文的能力,每药之后均有文献摘要一栏,选摘重要的本草和医家论述,按时代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按各章顺序)由以下同志分别执笔:凌一揆(总论、解表药、清热药);黄雅镕(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及附篇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介绍);徐辉光(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林乾良(止咳化痰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颜正华(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外用及其他药)。本书编写及审稿中有关资料工作及索引编制,均由本学科编审小组秘书成都中医学院陈先难同志负责并协助清稿。
本书是在第二版教材基础上吸取其他各版教材的长处,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审的。因此,本书定稿之际,我们自然想到从1960年第一版起,先后领导和组织全套教材建设工作的一些同志和参加过本教材各版修订编审工作的许多同志。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所作的开拓性工作和辛勤劳动。同时我们也希望各院校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收集反映,随时提供宝贵意见,以利于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编者 1984.5.
《中药学》(第五版)完整版电子书籍下载
管理员邮箱为:1157604875@qq.com。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s://www.xudaozai.cn.倘若出现侵权情况,请及时联系管理员邮箱,以便进行
The administrator's email address is: 1157604875@qq.com. The copyright of the article belongs to the author. If you want to reprint i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of the article: https://www.xudaozai.cn. In case of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dministrator's email address in time for deletion and rectification work.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